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本網訊(魯淵 張娟 陳春苗)
個人簡介:
張琳出生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學張鄉,中國著名創作型實力派民俗歌唱家、書法家以及板胡演奏家,是一位全方位發展至今仍舊不斷學習求索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曾經為十幾部央視熱播電視劇例如《小兵張嘎》、《喜耕田的故事》《平原槍聲》《大地》《天眼》《侯大官》《西口情歌》等演唱《八路軍拉大栓》、《好兆頭》、《有爹有娘就是咱的福》《剪不斷的相思愁》等膾炙人口的主題曲。特聘為中國德孝文化傳播研究會形象大使,中華傳統孝道文化傳播大使,運城學院音樂系客座教授,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高級注冊教師,國禮特供藝術家,運城日報社書畫院藝術顧問,運城電視臺高級藝術顧問,運城市運動旅游推介大使,芮城愛心代言人,北京石景山海聯會理事、青聯委員,中國社科院倫理學慈孝委員會倡導人,山西鑫馬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形象大使,德孝文化傳播研究會形象代言人,山西國澳崇基電梯股份有限公司形象大使,大型公益活動《孝行天下——大愛無邊》全國巡演形象代言人。
主要事件:
2003年,隨中國著名歌唱家王昆赴美國紐約等十二個城市巡回演出;
2005年,由中國鄉土協會授予,中國民俗歌唱家稱號,并隨央視“中華情”欄目赴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等地巡回演出;
2008年,為振奮汶川地震后的受傷心靈,寫下《大愛無邊》,被譽為抗震救災的英雄贊歌;
2010年,自創中國禁酒第一歌《朋友你聽我勸》,獲得公安部宣傳作品賽二等獎;
2011年,與人合作共創的運城形象歌曲《人間天堂》,轟動了國學禮堂;
2011年,為《榮河鎮的男人們》創作并演唱主題曲《快樂指數》;
2011年6月,攜手歌唱家王昆、譚晶、王娜等出演國家大劇院新版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扮演男一號“楊白勞”,受到各界高度認可;
2011年,被邀參加由國家發改委、國務院農民辦公室、文化部、中央電視臺、中央農村工作小組等八大部委聯合舉辦的首屆春節晚會,演唱曲目《回家過年》;
2022年黃河金三角(運城)運動休體驗季開幕式上特聘張琳為推介大使;
2022年8月18日,張琳大劇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山西國澳崇基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落地揭牌。
學藝生涯
張琳從小生活在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的運城市學張鄉。生活在這個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的小山村里,兒時的他就喜歡唱唱跳跳,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全家人都非常喜歡音樂,小張琳決定拜師學藝。村子里有一位養馬的民間藝人張春生,他便成為了一心學藝的張琳的音樂啟蒙老師。12歲起就同這位藝人吃在馬棚,睡在馬棚,就在馬棚里學板胡,他的第一個板胡也是這位老師親手做的。
談起自己的學藝經歷,他便想起了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著自己的家人,提起家人他就是滿滿的感恩。張琳一家八口人,兄弟姐妹一共六人,在孩子了里他排行老三。母親善良不善言辭,只懂埋頭苦干辛勤養育子女,父親勤勞淳樸,曾經是抗美援朝志愿軍的司號員。作為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把生活的重擔全部挑了起來,不讓他做繁重的農活。為了練習板胡,他每天五六點就要起床練功。北方冬天的清晨是極冷的,滴水成冰,寒風刺骨,屋外漆黑一片。張琳那時還小,一個人不敢去后院練功,為了支持他學藝,家里人那時雖然都在睡覺,卻讓他在屋里拉琴。可見,一個人想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里有所成就,一定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所以成名后不論在哪里錄制節目,他都會帶上自己的母親。張琳認為母親在自己成名后依舊身體硬朗腿腳利索,可以帶母親游山玩水看更廣闊的的天地見更大的舞臺是他最大的幸運。
學藝之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精神世界需要藝術,同樣現實世界也需要生活。當時芮城縣的機械廠正在招工人,張琳便去廠里當了木匠。他回憶,當時他不止干過木匠的活,在廠里還做過包裝工,車工,甚至在芮城的百貨大樓里賣過貨。但是,現實生活的辛苦并沒有壓垮張琳,后來他考上了芮城戲校,畢業后又考入了臨汾地區蒲劇院青年團。
此時的張琳還是青年團中的首席板胡樂手,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走上了歌唱的道路。他回憶,劇團樂隊中有兩個喜歡唱流行音樂的吉他貝斯樂手,他對著兩人說我要唱一首歌,大家都不相信還反問他:“你怎么會唱歌呢?從來沒聽你唱過。”這句話一出口張琳沒了底氣:“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唱,我就隨便唱一首。”一首崔健的《一無所有》過后,轟動了整個團。大家把劇團所有的演員都叫到樂隊這里聽張琳演唱,這次他唱了劉歡的《再也不能這樣活》。一曲唱罷,大家紛紛勸說張琳離開劇團去更廣闊的天地發展歌唱事業。
演藝之路
沒過多久,張琳參加了山西廣播電視總臺的歌手大賽,一舉奪得全省第一名的桂冠,離開了蒲劇團,來到了太原,從此踏上了自己的演藝生涯。演唱的歌曲也漸漸從早期的流行、搖滾音樂,不斷融入民族音樂的基調與元素慢慢轉變到如今成為一名民俗歌唱家。
在太原4年已經扎穩腳跟的張琳并沒有選擇留在山西老家,而是選擇放棄安逸的生活,拉著行李箱背著板胡,南下來到深圳。在1997年的9月來到北京。究其原因,張琳講到:“我想到更廣闊的舞臺,把歌唱給更多的老百姓聽,寫出更多好的歌曲,走向世界的舞臺!”張琳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03年赴美演出,從未去過大舞臺的他,不知道天有多大。美國當時城市建設的領先以及不僅有華人還有很多喜歡中國文化金發碧眼的國際友人也來到演出現場聽中國聲音,深深地觸動了輾轉美國十幾個城市的張琳的內心。一股強大的民族自豪感涌上張琳的心頭。
《小兵張嘎》是許多人童年最深刻的回憶,這部兒童教育題材的電視劇不僅劇情吸引人,他的主題曲抗日小唱《八路軍拉大栓》更加深入人心,每個孩子都知道這首歌。張琳提到這首歌便神采飛揚,他講到當時電視劇所有的準備都已經做好了,就在等片頭曲的確定,導演找了很多歌手唱這首歌效果都不太滿意。作曲人最后將電話打到了張琳那里,讓他到北影錄音,如果可以片子馬上就上映。張琳一開嗓:“一九三七年吶......”,導演驚呼我就要你,那一嗓子可把我的心唱舒服了!這首歌當時只唱了一遍就錄制好了。《小兵張嘎》一經播出,可謂是大獲成功,《八路軍拉大栓》與電視劇劇情相得益彰,更加深了觀眾對這部電視劇的印象。
“張琳的歌唱的很有味道,他是我們國家音樂界的財富,他懂得我們民族藝術的美,是中國老百姓真正喜歡的歌唱演員。”這是歌唱家王昆對張琳的評價。2011年王昆將張琳選入國家大劇院新版大型民族歌劇《楊白勞》的主演團隊中,飾演楊白勞一角。為了楊白勞一角,他仔細研究了演唱與表演的技巧。他將戲曲的元素融入到演唱中,少了男中音的中氣十足,用他的話說,就是要把楊白勞“苦哈哈”窮的要命的樣子表現出來,將表情、形體以及歌曲內容融為一體。聲音一出,一位姓閻的老師對他驚呼“張琳,你就是楊白勞!你不是張琳。”
張琳將音樂和他的生命畫上等號,說:“沒有音樂,我什么都不是!”從兒時到如今他依舊對音樂抱有極大的熱忱,能夠將自己的熱愛作為工作和事業他感到非常的幸福,比起很多人為了生活無法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他顯然是幸運的,所以他認為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張琳認為父母給的藝術天賦雖然能占到90%,也是因為遺傳了愛唱歌的母親的音樂天賦他才能把歌唱好,但是他覺得剩下的10%,也極其重要。張琳說“學藝就要下苦功”,就算天賦再好也需要自己不斷努力,多看書多學習,多看多聽其他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取其精華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也應當多見多聞,多走多看,腳踏實地地聽過見過比書本上單薄的只言片語更要深入人心。一定要多多向年輕人學習,吸取新的知識,向前再更進一步。
對于原創,他說了一個字——“難”。雖然原創不易,他仍舊一直堅持原創。張琳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好歌,并多次發表自己的原創歌曲,認為只有原創才能走得更遠。他也相信自己的能力,他說:“我一定行,一定要讓你聽!”從93年開始他的原創歌曲《別故鄉》就獲得了中央MTV大賽的銅獎,在央視循環播放了一年。
作為一名原創歌手,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大愛的心,他認為國家在遇到重大事件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時刻關注,隨時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令所有中國人至今都無法忘懷,電視臺滾動播放一幕幕地震后的場景,災難之大令所見之人無不落淚。這些苦難,讓張琳坐立難安、痛心疾首。作為一名音樂人詞曲作家,他想為四川做點什么。大愛無邊四個字突然浮現在他的腦海,凌晨的三點三十分立刻提筆創作到早上的七點,一首被譽為中國抗震救災的英雄贊歌橫空出世——《大愛無邊》。這首飽含真情用淚水譜寫的歌曲也是當時四川藝術家賑災義演的背景音樂,影響甚大。不滿足于板胡和歌唱事業,張琳還在書法上有所成就。他的書法作品《大愛無邊》被四川5.12地震紀念館收入館中。2011年由國家發改委、中央農村工作小組等八部委,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2011年首屆“傾注三農,情系農民工”春節晚會,張琳的一首《回家過年》讓更多的人想到了自己的家鄉,也想到了家鄉的親人。他說很多人聽完這首歌將電話打到了他的手機上,說自己聽到這首歌后深受感動,決定馬上啟程回鄉孝敬父母。面對社會上不孝順老人的新聞層出,2018年1月1日張琳創作了一首歌曲《有爹有娘才是咱的福》,他說人的本分就是孝順父母,作為中國人更要知恩、感恩、報恩。這首歌還被選入全國聲樂考級通俗唱法教材,被中國環球旅游音樂排行榜評為十大金曲。張琳始終將作品的意義擺在首位,認為沒有深度的歌不是好歌,感動不了自己的歌也不能感染聽眾。
深耕不輟
善于從生活中捕捉靈感的張琳,十幾年一直堅持音樂的創作。20年的疫情,使無數親人、朋友分隔兩地,張琳立刻與朋友共同創作了一首《牽掛》。當時北京市的所有錄音棚都關門了,為了錄制幾經周折才找到一家錄音棚愿意開門。這首歌激勵人們要堅持,讓大家相信我們最終一定會戰勝疫情走向勝利。
2022年8月18日,張琳大劇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山西國澳崇基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落地揭牌,他希望更多有才能的人都能來到劇院里演出,讓更多的人認識他們,了解他們,喜歡他們。
張琳對后輩有著更大的期望。他認為人一定要有好的人品好的德行,才能唱好歌,心術不正之人的字也不會寫正,唱的歌也不正。要重孝道知感恩,常懷感恩之心回報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就算是滴水之恩也要涌泉相報。藝無止境,學無止境,作為藝人要努力提高文化藝術水平,才能更好地詮釋一首樂曲,做好為藝術奉獻一生的準備。
在未來,張琳的工作重心從傳播藝術逐步轉向傳授藝術。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讓更多喜歡音樂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為此他準備在省會太原與家鄉運城開設“張琳大師班”,來啟發音樂靈感,培養音樂人才,讓音樂滋潤身體和心靈。他也認為不論是專業的還是業余愛好者,都可以來學習。許多業余愛好者,甚至包括四、五十歲的五、六十歲的人都與他聯系想要學習音樂,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學習音樂的權利,都應該有學習音樂的機會,他愿意提供這次機會,滿足這些有著音樂愛好的人。
就是這樣一位心懷大愛的被后輩敬仰的“老大哥”張琳,他身體力行地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心懷國家,詮釋了孝道的真諦。他用他每一個作品和他的一言一行,告訴人們要為國家為大愛勇于發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教會了我們對待父母親人應當盡孝道,應當用一顆誠摯的心對待朋友,做人做事都應當堂堂正正存善心,心中也要有一股正氣,才能稱之為頂天立地的人!
(責編:侯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