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本網陜西訊(劉莎娜 張娟 陳春苗)“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是人民大救星.....”孩時家家戶戶傳唱的經典陜北民歌,在不知是時代的變遷還是人為的破壞讓陜北民歌傳承的自然活水,逐漸淤泥遍布,渾濁不堪。
陜北民歌現狀
近期延安某小學音樂課教授陜北民歌,不知其全貌的人,定覺此等事件應傳揚,傳承的擔子后輩們勇敢地承擔起來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該小學音樂課所傳唱的歌曲內容——“就這樣親了口,就這樣拉了手?!边@樣的歌曲適合未成年人傳唱嗎?我們在心里畫一個深深的問號。
著名陜北民歌歌唱家,陜北民歌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陜西省音樂家協會前副主席王向榮。在聽此荒謬之事后,眼含熱淚,激動且憤怒地說道:“娃娃們是陜北民歌傳承的幼苗,根都腐爛了,還怎么長成參天大樹?”說著王向榮老師,拿出了自己從學民歌開始的手稿,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談起自己的音樂之路,他眼里閃著光,他說,家鄉的老一輩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他戲稱自己既有“文化”又沒有“文化”。在時代原因下他的學業被迫中斷,可對于陜北傳統文化的傳承,王向榮卻是一個極為合格的學生。土地就是他的音樂課堂,老一輩人就是他的音樂老師。那時王向榮雖家境貧寒,但父母對音樂的熱愛一直都在感染著他,時常哼著陜北信天游小調,默默地在他心里種下了音樂的種子。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王向榮的音樂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年幼喪父,家庭的貧困,使王向榮不得不在13歲時,就擔起生活的重擔,干農活、打小工、挖煤掏炭、當瓦工等等,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正是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體驗到了人生,豐富了感情。18歲的王向榮以全優的成績當上了村里的民辦教師,使他得以在寒暑假走出大山,向"歌神"的孫賓、劉二羅及山西的李有獅等人拜師學藝。他為了學好民間音樂相繼走訪了近百位民間歌手,將周邊幾個省份流行的山曲、小調、晉劇、秦腔、爬山調、信天游、二人臺、滿漢調都學了個遍。
王向榮表示:那時候如果沒有那些正能量的陜北民歌支撐著我,就不會有現在站在舞臺上的王向榮了。陜北民歌進校園活動在內容選擇上必須嚴謹!不適合幼兒和小學生思想內容的歌堅決摒棄!娃娃們一定要從小學習正能量的陜北民歌陜北紅歌,建立正確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有正能量的接班人。
傳承與創新
民歌歷史悠久,因其沒有固定的模式,朗朗上口人人傳唱,而被男女老少而喜歡,其中陜北民歌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更是沖出國門走向了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傳唱陜北民歌,隨之伴隨的質疑聲撲面而來,什么是陜北民歌?什么樣的歌曲稱之為陜北民歌?
身為陜北民歌代表性傳人的王向榮說道,陜北民歌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調、船工號子、大秧歌調、旱船曲、酒曲、二人臺、榆林小曲、清澗道情、傳統小調及眾多風俗歌曲,民歌前輩們也留給聽眾數不勝數的經典之作。如《走西口》《蘭花花》《趕牲靈》《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等。
陜北民歌歸為三大類:1、傳統民歌,2、革命民歌(即紅歌)3、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新創作民歌。陜北民歌的起源是農民勞作時的發出的哼唱喊出的號子,反映的是當時老百姓勞作的真實場景,陜北神府地區把它叫山曲。后來就有了信天游、小調,后來有了陜北民歌,現在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就有了陜北流行民歌。
說罷王向榮翻開了自己已經有些泛黃的手稿,給我們講述著新春序曲和哀樂是如何從陜北民歌演變而來,他顫抖的手在泛黃的手稿上寫著陜北民歌演變的藍圖,除了手稿王向榮的床上三分之一的位置都是民歌書籍及多年來的手稿筆記本。那一刻,我們仿佛看到他,在夜深人靜之時,點燃一支香煙,眉頭緊鎖,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思索如何改編如何創新出新的好的陜北民歌。他那活躍在手稿上成千上萬首的音樂素材和原始資料,都是他多年來一筆筆整理記錄下來的。
有人說,只要我改了這首歌,不管是多少,那這首歌就是我寫的,我譜的,只變了簡簡單單幾個字,在經過民歌“歌手們”華麗地站在舞臺中央,唱著改編的歌詞,輕易地利用就能利用名氣賺到演出費。內蒙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歌《送親歌》被陜北賀國豐等歌手們一改歌詞,從蒙古族姑娘遠嫁告別鄉親不舍之情的經典民族之歌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的“陜北民歌”《談不成戀愛交朋友》……不管你如何改編還是創新,都要本著:尊重歷史,尊重前輩,尊重各民族原創者們的勞動成果!之良心而為!不可無原則地亂來!
在采訪中,記者就陜西省第四屆陜北民歌大賽上部分評委認為《我的陜北村莊》并非是陜北民歌的發言及大賽中,安塞區導演(張鵬)在評委的朋友圈下評論“希望下一輪比賽不要看到紅色的背景,拍照錄制視覺效果太差了,換任何色都比紅色好”的事件,對王向榮進行了提問,針對此事件他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想他是考慮針對于舞臺色彩效果而言,并非針對帶有“紅色基因”的革命民歌而言,導演的籠統表達給大家造成概念上的誤解。山丹丹花,革命的紅旗,天安門城樓等很多固有的顏色該帶還得帶!不可一概而論!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我認為固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在時代的背景之下,陜北民歌必然會走向創新的道路,只要是使用陜北的音樂元素,創作的對陜北家鄉的熱愛和對新時代陜北生活寫照的正能量歌曲,我們都能稱他們為社會主義新時期新創的陜北民歌,那么《我的陜北村莊》反映的正是正能量,那么他便是新時期新創的陜北民歌?!?/span>
關于陜北民歌的創新與傳承,陜西音樂文學協會副主席,著名詞作家郝正文,《心留在陜北》的詞作者楊世杰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名人觀點
郝正文:
不光是陜北民歌,所有的藝術都要創新,否則那只有死路一條。固步自封作繭自縛那是絕對沒有出路的,也是愚蠢的。唯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認知,寬廣胸懷,既能關注現實,又能放眼未來,方能使陜北民歌有健康長遠的發展!
楊世杰:
陜北民歌的創作應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開拓,我認為帶有濃郁陜北地域風情及音調的歌曲,便符合時代的原創陜北民歌范疇。我們應該在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中去探索開拓,在傳承中去發展,否則談不上傳承,而只是照葫蘆畫瓢,缺乏創新。
王向榮寄語青年
人的一生會追逐很多的夢想,遙不可及的也好,前途渺茫的也罷,都要付諸自己的行動。要相信只要不停往前,生活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結果。陜北民歌是我追逐一生的夢,從青蔥歲月到兩鬢斑白,我不曾后悔。我只希望后輩們在傳承陜北民歌的過程中,要謹記傳遞正能量,要運用好前輩們所留下的音樂結晶,但一定要尊重前輩們的勞動成果。希望你們可以通過推陳出新的形式,讓紅歌煥發出新的生機。我相信陜北民歌在新一代的你們手里,會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王向榮的文化精神
王向榮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陜北民歌,熱愛可抵擋山海,王向榮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而僅看表面不懂其內涵之人,又怎可評論他所熱愛一生的陜北民歌呢?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應學習王向榮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夢想,發出時代最強音。
(責編:魯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