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吳合大夫
給患者看病時,從不會開昂貴的藥,還會介紹治療思路,耐心講解服藥方法,并留下私人電話供患者咨詢,91歲高齡仍堅持在門診一線義診,她這樣做,完全是因為熱愛和愛。
總為患者考慮開1元的藥
昨日上午7時50分,陜西省友誼醫院免疫過敏科,距離上班時間還有10分鐘,腰身已無法挺直的吳合大夫就已經在辦公室準備坐診了。診室外,已有專門掛了她的號的患者在候診,“我已經掛吳大夫的號十多次了,也算是她的忠實粉絲。”這位有多年哮喘史的女士說,她當初也是慕名而來的,因為吳大夫不光醫術好,還總是為患者考慮,開最便宜但最有效的藥物,“有一次,我也是過敏,需要提高免疫力,她給開了1元錢的藥,我用了1個月就好了。”
8時開診后,吳合大夫詳細詢問了患者的情況以及平時的生活習慣,在查看了化驗結果后,給對方開了簡單的幾種藥,一個月的藥量,費用150元。
“治療的思路是調節免疫,中西結合,一定要飯中服藥,也就是說,要先吃飯墊底,再把飯嚼爛裹著藥咽下去,再吃飯。”開了藥后,吳合大夫向患者介紹了治療思路,還耐心地將服用的方法告知患者。患者起身準備離開時,她還不忘給患者一張小紙條,上面有辦公室的電話,也有她家里的電話,“任何時候,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隨時來電。”
她說完之后,旁邊有位“助手”會給患者詳細講述每一種藥的功效,然后帶著去取藥。
腿腳不便仍堅持每周5天坐診
中午12時許,吳合大夫的坐診結束,起身回家的她卻執意不坐電梯,“走樓梯是一種多好的鍛煉方式啊!”從三樓下來,年輕人不到一分鐘能完成,可步履蹣跚的她需要走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但她仍然堅持,甚至不要“助手”——她的女兒、62歲的朱建平在旁攙扶。朱建平只好拿著媽媽的杯子和衣服,緊緊跟在后面。
盡管腿腳不便,但每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吳合大夫都會按時出現在診室,雷打不動。從55歲退休至今,她堅持了36年,也就是說如今老人已經91歲高齡,這出乎很多患者的意料,因為坐診時吳大夫不僅聽力很好,甚至開處方時都很少戴老花鏡。
但畢竟坐診4個多小時不是件輕松的事,所以很多人不理解老人,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大年齡了還要這么折騰自己。朱建平說:“母親曾經在美國學習過,并且在西北地區創辦了第一家免疫過敏科,從她開始治病救人,她就將自己的一生與工作嫁接起來了,在她的眼里,工作就是她的生活”。
為繼續治病救人主動提出義診
吳合1924年出生于河北,1948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1954年轉至陜西省友誼醫院(原陜西省建筑中心醫院)任內科主任。1979年,她到了退休年齡,因為是醫院免疫過敏科的權威,醫院對其進行了返聘。這一坐就是36年。
其實后來隨著她年齡的增長,醫院考慮到她的身體狀況,也曾希望她回家頤養天年,但卻被她拒絕了。“我不能脫離病人,寧愿倒在崗位上,也不能脫離病人。我也沒有其他的愛好,去坐診也是對身體和思維的一種鍛煉。”老人說,為此,她還提出來,愿意義務坐診,不需要任何津貼和補助,只希望醫院不要讓她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今年2月份起,她的坐診就完全成為義務的了。免疫過敏科主任張貴生說,考慮到老人的年齡,一上午一般最多給安排十來個患者,不會再多。
朱建平說,母親不光義診,還曾給家庭困難的患者交納住院費。只要母親喜歡去做的,他們都會支持的,這也是她理解的“孝”。所以她退休后就專門陪著媽媽,當她工作和生活的助手。
資助過79名貧困學生捐款單攢了厚厚一沓
工作之余,吳合老人的生活也很豐富。她認為,網絡是和外界聯系的一個紐帶,所以學會了上網,每天下午她都會通過網絡接收和處理郵件。之后,她還會進行閱讀。在吳合老人的眼里,讀書是非常重要的,朱建平說,“我外公是知識分子,所以母親受熏陶,一直非常看重讀書,在上海醫學院上學的時候,她還組織成立了讀書會。”
1993年,吳合老人從報紙上看到一個盲童好學卻無書可讀的消息后,就開始她通過公益機構資助貧困學生的道路。每次她都會將匯款單保存下來,時間長了,光匯款單就攢了厚厚一沓。至今她已資助過79名貧困兒童,資助數額達65800元。此外,許多救災捐款活動,她也會積極參與。
醫德高尚曾給困難病人交過醫藥費
昨日中午,在家里,老人拿出了受資助的貧困兒童寫的感謝信以及許多慈善機構發給她的榮譽證書,整整兩大袋。
這些信件,多數出自小孩子之手,信中有的稱呼吳合老人為“吳合爺爺”,有的稱呼她“吳合叔叔”,那些受資助的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吳合老人的身份。
華商報記者問老人,為什么要去資助那些貧困兒童時,老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說“那就是因為他們需要嘛”。在她看來,捐助貧困兒童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并不需要什么理由。
陜西省友誼醫院業務副院長張宏鳴說,吳合老人的研究方向是過敏性疾病及復發感染的免疫治療,她在陜西醫學界已經相當有名,不僅僅是因為她在西北地區創辦了第一家免疫過敏科,也不僅僅是因為她醫術高超,更重要的是吳合老人的醫德高尚,她首先做好了一個人,其次做好了一個醫生,“年輕時多次獻血,給困難病人交過醫藥費,吳合老人還申請登記了捐獻角膜和遺體,她想要在這個社會的角角落落發揮自己的作用,將自己的一切回饋給社會,醫院此前號召過全院醫護人員向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