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让球胜平负对阵表开|卡梅隆安东尼掘金|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热火vs凯尔特人第五场|世界杯预选赛
網站首頁
德孝資訊
德孝故事
專家訪談
活動剪影
藝文薈萃
每日一善
志愿者活動
聯系我們
德孝頭條
為企之德
活動剪影
為官之道
德孝資訊
德孝故事
海外德孝
健康養生
專家訪談
藝文薈萃
會員單位
每日一善
創新創業
德孝家園
鄉村振興
企業人物
商業綜合
志愿者活動
組織機構
關于我們
了解關注
網站首頁
>>
孝道傳承
大媽撿廢品16年捐4.5萬 唐山地震曾捐款2000元
2015-07-08-22:11
[來源:德孝網]
[作者:管理員]
[瀏覽量:2351]
大媽撿廢品16年捐4.5萬 唐山地震曾捐款2000元
2015-07-08 00:47:00
來源:
新文化報
每周日,只要不下雨,東安屯舊貨市場就成了一條熱鬧的“地攤街”,在這眾多的舊貨商家中,有一個普通的老大娘,她賣的舊物,有衣服、收音機和各種小物件。而每賣出一件,她就會記到賬本上,她就是“南關好人”張廣娟老人。
之所以說她是“好人”,就必須說兩件事兒,一件是她賣的舊物,這些舊物都是她每天凌晨3點出去撿來的,而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了16年;另一件就是她賣舊物的錢,16年來她撿廢品共賣了4.5萬元,可她從未花過其中的一分錢,而是全部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19歲就已入黨 唐山地震捐款2000元
張廣娟老人的手布滿皺紋,面容也比同齡人略顯蒼老,但一雙眼睛卻清澈見底,笑起來讓人感覺特別親切和溫暖。
“當時家里條件不是很好,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還要養活我們四個兄妹。為了能給家里減輕些負擔,我十多歲就參加了工作。”張廣娟回憶說,“上班后父親就跟我說,既然到了工作崗位,就要把工作做好,不能比別人差。我是家里第一個工作的孩子,為了不讓家里擔心,我就拼命地練,拼命地加班。當時每天的任務是包水果糖110斤,我能包208斤;包方糖的任務是900盒,我能包1900盒。”沒用多久時間,張廣娟就成為了廠內公認的“包糖能手”。
張廣娟這種拼勁兒,如今仍能在她的身體上表現出來,由于長期大負荷使用手指,她的手指關節比正常人粗大很多。成為“包糖能手”后,張廣娟還未滿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她當時最大的夢想。“當時食品廠生產任務很重,為了保證完成任務,就吃住在廠,有活就干。”張廣娟說。在連續數年保持高產的情況下,19歲那年,張廣娟終于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發生了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Ⅺ度。因為發生在凌晨人們熟睡之時,使得絕大部分人毫無防備,造成242769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張廣娟知道后,第一時間跑去獻了血,還拿出自己積攢了十年的2000元“私房錢”全部捐獻了出來。
2000元,在當時,絕對不是個“小數”—相當于張廣娟6年的固定工資,更具體地說就是相當于捐了一臺當時最搶手的進口彩電。回憶當年的舉動,張廣娟說:“看到唐山地區的人們遭受那么大的災難和痛苦,心里真是十分難受,都想立刻跑到唐山去幫助他們。去是沒法去,于是就想有多少捐多少,覺著捐的越多,就能幫助越多的人,于是就把自己加班攢的錢都捐了。”
廢品錢是別人的 我只是出了點力氣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引起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價值體系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原本興旺的食品廠變得越來越蕭條。到了1995年,張廣娟更是接連遭受了兩次打擊:先是丈夫因病突然離世,接著就是她下了崗。
為了家庭和兩個女兒,張廣娟四處找工作,最后當上了一名環衛工,雖然工資不多,但干得也很努力。不過在遇到一位殘疾人后,她卻毅然辭掉了這份工作。“當時我負責清掃的區域在人民廣場附近。有一天遇到一個殘疾人,我本來想給他買點東西,但工作時間不能脫崗,于是在工友那里借了20元,偷摸地給了他。”張廣娟回憶說,“當天回家,就覺著整天見到那么多需要幫助的人,做環衛工作時間限制太多,沒法去幫助更多的人,于是就不干了。”
從1999年開始,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和供兩個女兒上學,張廣娟擺過地攤、打零工、做過保姆;同時張廣娟把當環衛工時養成撿廢品的習慣,堅持了下來,并用賣廢品的錢幫助了很多人,開始身邊的人,包括家人都不同意她這樣做。
“一次放學跟同學一起回家,看到我媽在揀廢品,當時感覺特沒面子,然后回家就跟她吵了架,為此半個多月沒跟母親說過話。”已經上大學的張廣娟小女兒對記者說,“后來,知道母親用撿廢品的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理解了。因為我們家之前經歷過一段很困難的時期,當時有好心人幫助了我們。現在和以前相比,我們家過得很好了,我媽就是想把能省下來的錢都捐給別人。如今周日沒事兒的話,我也會幫母親到舊貨市場賣東西。”
每次賣廢品后,張廣娟都會在小本上記錄下來,這樣的小本已經有十多個了,而每個小本上面,都寫著同樣一句話—這些錢留著,去幫助別人。對此,張廣娟的回答質樸而簡單,卻令人動容:“東西是別人不要的,我只是付出些體力,幫他們賣了。所以,這些錢本來就不是我的,就應該拿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16年來,每天天剛蒙蒙亮,張廣娟就會起床,步行撿廢品。而為了讓這些東西能賣個好價錢,她還會將它們分類,一部分送到廢品收購部,一部分整理好拿到舊貨市場賣。對需要幫助的人很是慷慨的張廣娟,對自己卻有些“吝嗇”,四十多年來從未給自己買過新衣服。張廣娟指著身上穿的衣服說:“這就是我撿來的,洗完了跟新的一樣,根本沒必要去買呀。”
加入志愿者成核心 一人撿變成部門收
張廣娟不但給需要幫助的人捐款,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同樣會熱情地伸出援手。
在張廣娟老人家里,記者看到一封感謝信,信中記錄了張廣娟救一位龐大爺回家的過程:2012年8月29日上午,護工員祝曼春給龐大爺熬藥時,龐大爺自己一個人出了家門,等祝曼春發現時,已經找不到龐大爺了。直到下午2點多,一位身穿藍色衣服的大姐,背著龐大爺回來了。“當時,我是在武威路的金橋小區的胡同里發現那個老人的,當時老人已經摔倒,不省人事,而且還口吐白沫,手腳抽搐,根本不認識人。”張廣娟回憶說,“于是我就到處打聽過路人和周邊居民,知道老人家的地址后,就趕緊背著他回家了。”
如今,張廣娟加入了長春市柏合助老志愿者協會,并成為了協會的核心人物。協會會長李桂梅向記者介紹說:“張大姐家庭并不富裕,但還是堅持幫助別人,特別讓人敬佩。自從2012年加入"柏合新家",張大姐就特別積極,有時間就來。為了參與每周末給老人洗腳的活動,張大姐認真學習穴位知識和按摩手法,如今她已經是這項服務的負責人了。”
今年,協會準備給社區孤寡老人每周送一頓餃子,為了讓更多的老人吃上一頓餃子,協會成立了廢品回收部,張廣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領頭人。協會會長李桂梅對記者說:“我們做的是草根慈善,因此就想到了這個辦法。雖然我們的力量有限,但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帶動一批人,參與到孝親敬老的事業中來。”
作為“南關好人”的張廣娟心里堅信:每多彎一次腰,就能多給需要幫助的人一份希望。16年的早出晚歸,16年的平凡堅守,張廣娟把自己的物質生活壓到最低,卻把幫助別人的能量釋放到最大。
本版文字 新文化記者 王星植
(責任編輯:UC008)
[相關新聞]
家和萬事興
[相關新聞]
馬云油畫拍得3600萬港幣全捐環保事業
[相關新聞]
鄭州一女教師為貧困孩子免費上音樂課
[相關新聞]
小故事大道理"用人之道"
[相關新聞]
老年人想要什么樣的“重陽禮”?
[相關新聞]
讀松下老先生的教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