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主題歌:
天生日月
地養(yǎng)山河
父母生養(yǎng)我
草木榮枯
花開花落
祖輩留下我
羊羔知跪乳
烏鴉猶反脯
少小無憂靠父母,
成家方知育兒苦。
世間百善孝為先,
人生千般順為福。
忠孝立國興家邦
中華禮儀傳千古
百善之首孝為先。“孝”是什么?
“孝”就是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一種回報:父母給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寧愿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你吃飽穿暖,所以你要照顧父母之溫飽;你在父母懷抱有三年時間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孝又不是簡單的回報,而是一種天倫親情的體現(xiàn)和表達,是人活著的意義的一種價值。重溫二十四孝,不是讓我們去刻意地模仿、效法古人,而是通過這些故事去領略一下孝的精神,繼承孝的傳統(tǒng)美德,在新形勢下煥發(fā)新孝德的光彩!
棄官尋母——朱壽昌
朱壽昌,字康叔,宋朝天長縣同仁鄉(xiāng)秦欄人。《宋史》對他棄官千里尋母之事有詳細記載。
天長縣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天長市,屬滁縣區(qū)。
朱壽昌的父親叫朱巽,是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其母劉氏是朱巽之妾。壽昌出世后,正妻妒忌她有了男孩,便千方百計在丈夫面說劉氏的壞話。就在壽昌七歲那年,正妻惡毒的將一個下人的汗衫悄悄塞在劉氏的床頭柜下,之后便誣告劉氏與下人偷情,并攛掇丈夫搜查劉氏的衣柜。丈夫在劉氏的衣柜里亂翻一通。當他看到那件下人的汗衫時便火冒三丈,不僅狠狠將劉氏責打一頓,更是不容分說地將其趕出家門。劉氏離家那一刻,緊緊抱著兒子壽昌哭呀哭,壽昌抱著娘的腿,說什么也不讓走。后來愣是被父親的正房硬生生的掰開他的小手兒,拉開,劉氏這才得以離去。劉氏走時僅僅挾了個小包袱,淚流滿面,披散著頭發(fā),寒風中搖搖晃晃的走著,一步三回頭。壽昌站在家門口,頓足哭嚎著,娘!娘!撕心裂肺的哭嚎,使父親朱巽也禁不住流下淚來。從此壽昌母子分離,壽昌便在日思夜想母親的煎熬中度過。
俗話說,朝里有腿好做官。后來壽昌長大成人,由于父親的功名,很快就出去做了官,加之壽昌的聰明能干,幾十年的仕途竟頗為順利。他先后做過陜州荊、南通荊,岳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聚,思念之心時時縈繞于懷。于是每到一處做官,他都要四處打探生母的下落。每有閑暇,便出巡查訪老人家的蹤跡。可是人海茫茫,一無線索,二無根據(jù),瞎摸瞎撞,談何容易!真可謂如大海撈針。隨著年齡的增長,壽昌思念母親的心情也更加殷切,以至于茶不思飯不想,言必流涕。要知道,五十年了,五十年母子未曾相見了啊!母親是否還在人世?在哪里?這些年母親的生活怎么樣?是她孤單一人?還是另有新家?現(xiàn)在身體如何?丈夫是做什么的?兒女們可否孝順?這一切的一切,壽昌多想親眼目睹,親耳聆聽啊!為此他燒香拜佛,求神靈保佑,并依照佛法,用香火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后來更是刺血書寫了《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一部佛教經(jīng)典。他的意思就是要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意志和智慧,破除一切煩惱,決心超越生死執(zhí)著地達到尋找生身母親的目的。
這年,宋神宗當朝,壽昌剛過知天命之年,聽一位長者含含糊糊地說,他聽旅陜一朋友談過,似乎在陜西哪個鄉(xiāng)里見過母親一個背影,雖然沒得面對面說句話,可是聽當?shù)厝苏f,她嫁給一位農民做了妻子。壽昌又問,到底是哪個鄉(xiāng)里?那老者很遺憾,搖頭說不知。不過,盡管這件事仍是一個謎團,可總比過去要具體多了,至少是在陜西省這個范圍里。他想,即使我一天跑一個村,一年、二年、三年,還把個陜西省跑不完?何愁找不到母親?壽昌喜不勝收。于是他便再也無心做官,決心辭掉朝廷官職,到陜西一帶去尋找母親。他要辭官,神宗十分欣嘗他的為人,多次挽留。壽昌說,為人之子,連自己的母親都不能孝敬,還談什么做人!難得做人,何談做官!神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便欣然準奏。
壽昌回到家里,告別妻子,讓她管好兒女,自己要去尋找生母。而且再三表示,找不著母親,絕不回家。妻子留戀不舍,他說,你也是有兒女的人,假若現(xiàn)在讓你撇下子女遠嫁他鄉(xiāng),你會思念你的兒女嗎?你知道,兒女又會怎樣想念自己的母親呢?妻子不再言語,他又說,你能否想像得到,這些年我娘又是怎樣思念她的兒子嗎?兒子是娘身上的肉啊!可你又知道,自從我娘離家那天起,我是如何思念親娘的嗎?妻子淚水漣漣地送別了丈夫,并再三叮囑,路上小心。餓了要吃飯,困了就住店,慢慢打探別著急,總有一天會找著的。壽昌點頭稱是,并再次囑咐妻子,照顧好孩子照顧好家,便匆匆上路了。
陜西在北,安徽在東南。兩地相隔千余里。壽昌從家鄉(xiāng)安徽天長出發(fā),先乘船,渡過淮河,之后便身背干糧,信步前行。他知道,尋母之路很漫長,而且像無頭蒼蠅,是瞎沖瞎撞,說不定在什么地方會碰上母親。所以他放的很坦然,走到哪問到哪。他把母親離家時留在他腦子中的印象,反反復復的進行回憶,衣著手飾,相貌特征,都在心里做了描畫。見人就講,就問。邊走邊問。日復一日,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踏上陜西地境。進入陜西之后,首先來到商洛和安康一帶。那里盡是山,他爬呀爬走呀走,餓了吃點干糧,渴了喝點泉水,只要看見有人家,他就要走過去述說一遍。雖然遇到許多好心人,招待他吃,招待他住,可終究不是天天都能落腳到有人家的地方,所以風餐露宿的日子已成家常便飯。特別是有一次翻越秦嶺,天黑了,又是風又是雨,山洪暴發(fā),峽谷里房子大的石頭被洪水裹挾,翻滾、撞擊,那聲響,那陣勢,簡直能把人嚇死。那天他剛剛走到山腰的一個石洞下,那山洪就在眼皮下,四周黑洞洞,前走不行,后退不能。他真擔心,此刻要突然竄來一個什么野獸,他即看不見又聽不著,想躲無處躲,想逃無法逃,嚇得他提心吊膽,渾身哆嗦,就這么心驚肉跳,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挨到天微亮,風停雨住后這才急急忙忙爬到后山,已經(jīng)是精疲力盡了,幸得遇上一個住在林中的獵戶人家。看樣子老大娘跟自己的母親年齡差不多,七十左右吧。他向她老人家說了自己尋找生母的苦衷和沿途的坎坷遭遇,好心的老大娘招待了他,取來兒子的衣服讓他換上,做了熱湯熱飯讓他填飽肚子,且歇息調整了一天,體力這才得以恢復。之后他又一瘸一拐地重新踏上漫漫的尋母之路。夏不違三伏,冬不避三九。他就一直這么走一處問一處,見人就問。他考慮到光講母親年輕離家時的衣著相貌,除了與母親有特殊交往的人才會有印象,其它人哪里能夠知曉!他想,要是母親能見到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就會知道兒子在找她。她一定會設法來追自己的。于是他在寶雞找到一家照像館,把自己七歲時的照片翻拍重印了許多張,走到哪都要給一些好心人留下自己的照片,以便母親看見,讓她知道兒子的行蹤。那時候不像我們現(xiàn)在,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發(fā)消息做廣告,只能采取那樣的笨辦法。
說來也巧,工夫不負有心人。十余天后,他剛剛離開同州的一個小村莊,同州就是今天的大荔縣,母親無意間聽到村人的議論,說安徽天長有個壯年男子到處打聽生母下落的事,且留有兒時的照片。劉氏便頓生疑慮,立刻就去找那個拿照片的人。她一見照片便潸然淚下。一打問,聽說兒子已離開村子兩天了。她問清兒子的去向,便急急跟蹤去追。唉!一個沒有固定方向的跑,一個稀里糊涂的追,兩人什么時候才能相遇呢!真是苦了母子二人。
這一天,壽昌從渭南輾轉到達延安,夜里剛剛在一位好心的大娘家住下,便有人來報信說,溝口有一戶窯洞里也是剛住下一位老太太,拿著一張小孩照片,說她兒子在四處找她,聽說朝延安這個方向來了,她便追了過來。壽昌一聽大喜,連忙爬起就走。他跟著報信人來到溝口那家窯洞里,母子一見,都怔了。母親眼前的兒子已經(jīng)胡子八查了,哪有點兒時的影子呀!兒子眼前的老太太已是滿頭白發(fā),一臉皺紋,而且佝僂著腰,一點也不像當年的母親了。母子相視好一會,母親這才拿出照片說,你是昌兒?一聲昌兒,壽昌立馬撲了上去,呼喊著,娘!母子倆這才抱頭大哭。在場人一個個也都淚眼婆娑,唏唏噓噓,哽咽不止。
五十年了啊!母子五十年未曾相見了!如今壽昌年過半百,母親也七十有余,乍一見面如何能不悲慟不已呢!這一夜,母子倆就在此窯洞里安歇了。二人一夜均未合眼,談了分離后各自的生活經(jīng)歷。壽昌這才知道,母親被趕出家門后,先在街頭流落,靠給富人家打幫工糊口度日,后經(jīng)人作合,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shù)人。去年黨氏因病剛剛過世,母親就跟他的幾個弟妹一起度日。壽昌視他們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yǎng)。后來,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宋神宗深受感動,責令官復原職。名公巨卿,大政治家、文學家蘇軾、王安石等均寫詩賦文爭贊其事。從此,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之事遍傳天下,歷代廣為流傳,孝子之名亦得于遐邇。
天長縣秦欄村舊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間,曾立碑于墓側,嘉靖年間,建孝子祠。今墓、祠均廢,僅存嘉慶二年所立石碑。
朱壽昌棄官尋母,此舉堪比沉香華山救母。母子之情,難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