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主題歌:
天生日月
地養山河
父母生養我
草木榮枯
花開花落
祖輩留下我
羊羔知跪乳
烏鴉猶反脯
少小無憂靠父母,
成家方知育兒苦。
世間百善孝為先,
人生千般順為福。
忠孝立國興家邦
中華禮儀傳千古
百善之首孝為先。“孝”是什么?
“孝”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父母給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寧愿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你吃飽穿暖,所以你要照顧父母之溫飽;你在父母懷抱有三年時間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孝又不是簡單的回報,而是一種天倫親情的體現和表達,是人活著的意義的一種價值。重溫二十四孝,不是讓我們去刻意地模仿、效法古人,而是通過這些故事去領略一下孝的精神,繼承孝的傳統美德,在新形勢下煥發新孝德的光彩!
聞雷泣墓——王裒
“聞雷泣墓”是元代郭守正編著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個。它講的是王裒的母親生前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聽到雷聲,王裒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一個對父母忠孝的故事。
王裒,字偉正,魏晉時期營陵人。營陵就在今天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的東南一帶,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氣候溫和,資源豐富,風景優美,人杰地靈。
王裒的祖父王修和父親王儀,都是魏國名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高風亮節且氣度優雅正直。父親王儀曾擔任文帝時期的司馬一職。東關那場戰役后,皇帝問眾人:“最近的戰事不利,這個罪責應該由誰來承擔?”王儀直言不諱地說:“那是元帥指揮失策。”皇帝大怒:“大膽!竟敢把罪過歸咎在朕的頭上!”由于他正直敢言,被驕橫跋扈的晉王司馬昭無辜殺害。
王裒悲痛死于非命的父親,從來不曾朝西向而坐,用來表示自己終生不去入朝廷為官。朝廷的三次征召七次授官他都不予理睬。他曾在父親的墳墓旁邊蓋起草廬,早晚經常到墳墓那里跪拜,手扶著柏樹悲傷地哭泣,眼淚滴落在樹上,樹都因此而枯萎了,足見其對父親的感情之重,悲痛之深!
父輩的品格對王裒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他的性格也極像父親,耿直、倔強、誠實。王裒自小在父母親的教導下,就非常注意培養鍛煉自己的道德品質,總是用高尚的禮儀、情操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打小他就非常敬重、孝順父母。
父親去世后,家里就剩王裒和母親二人。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無論讀書習字、待人接物或者家務勞動,從來都不馬虎。每天規定的功課,必須按時完成,否則便不許出外玩耍。一天下午,小王裒正和幾個伙伴在巷里玩老鷹抓小雞,剛才還晴朗朗的天空,眨眼間狂風大作,彤云密布,又是打雷又是閃電的。小伙伴們一個個都嚇得龜縮在屋檐下不敢動彈,大家緊緊地擁在墻角低著頭閉著眼睛,連氣都不敢喘一下。說話間大雨瓢潑,積水橫流。忽然又是一道閃電,接著便是嘎嘎嘎的一聲炸雷。就在閃電眼前“烘”的一晃那一刻,小王裒頓時想到母親一人在家,一定很害怕很害怕的。于是他望望了天空,便不顧一切的一下子竄進了雨幕,撒腿就跑。泥濘中,他腳下猛一溜,“啪”的一聲,摔倒在泥水里,眨眼間便成了只大泥猴。可是他連想也沒想,爬起來繼續朝家里跑去。
他一進家門就喊:“娘!娘!……”
他推開母親的房門不見人,又跑到自己的書屋里,才看見母親竟倒在他的書桌下。窗戶大開,隨著大風的狂叫,窗扇被甩打得“啪,啪”直響。雨點吹進屋里,地上滿成了積水。他緊忙合上窗扇,又去看母親。這才發現母親躺倒在地上,已經暈了過去。他趴在母親身上,聲淚俱下地哭喊著:“娘!娘!……”過了好一會,母親才蘇醒過來。母親一蘇醒過來,看見王裒便坐起來,拉著王裒的手說:“你可回來了!”
王裒緊忙將母親扶上炕躺下,他問母親:“你怎么能躺在地上呢?”母親說:“天氣突然變了,狂風暴雨,又打雷又閃電的,娘不知你躲在哪兒,推開窗戶看見你們幾個都擠在你五叔家的屋檐下墻旮旯里,大聲嘶喊,你聽不見,不防突然一聲炸雷便將娘嚇暈過去了。”
“娘!”王裒一陣內疚,“母親原是擔心兒子被雷電嚇的呀!”
從此母親就患上了“恐雷癥”,一聽雷聲便被嚇暈過去。
小王裒在母親的撫育下漸漸長大,之后王裒便將全部的愛心和孝心都放到了母親身上。除了親自照料母親的飲食起居,他還常陪她說話,逗她開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獨和凄苦。母親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藥。母親患上了“恐雷癥”,懼怕打雷,每當下雨打雷的時候,他便將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的,拉著母親的手,絕不離開半步。
王裒身高八尺四寸,容貌端正,講話聲音清亮,修辭的氣度典雅方正,博學而且多才多藝。因為父親的悲劇命運,他誓不為朝廷做官,于是就隱居起來以教授弟子謀生。
王裒個性倔強。小時候家里貧窮,耕地沒有牛,他就讓母親扶犁,自己親自拉犁,自耕自種,用自己的汗水換取田里的出產來糊口謀生;穿衣服,則要靠自己親自采桑親自動手養的蠶繭絞出的絲來量身成衣。有人想幫助他,他總是一臉感激地謝絕。他說:“乞丐還不食‘嗟來之食’哩,我一個正常人,不災不病的,要人家的幫助干什么!”有一年,他在書館教書,他的幾個門生秘密地幫他收割麥子,王裒發現后竟把門生為他割的麥子全部扔掉不用。認識他的舊友有饋贈他東西的,他也一律拒不接受。
王裒和母親相依為命。多少年以后,母親久病不治,溘然長逝。他悲痛萬分,和妻子將父母合葬在一處,虔誠恭謹地守喪盡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
一天夜里,王裒倆口正相擁而眠,剛剛進入甜蜜的夢鄉,一聲炸雷把他從夢中喚醒。他“忽嚕”下翻身坐起,披了件衣服就往外跑。妻子不知就里,慌恐地急喊:“先生!深更半夜的你干什么去呀!”王裒哪里顧不上給她解釋呀,他只知道母親怕驚雷,要趕往母親的墓地去。妻子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匆匆披衣趕了過去。剛跑出大門就發現天變了,恐怕要下大雨,她又緊忙踅身到屋里給丈夫拿了件衣服,取了把雨傘便又匆匆追了出去……
夜漆黑。一道閃電,妻子才看見王裒朝村外跑去。她非常納悶,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咋就像了瘋一樣呢?她追呀追呀,追得她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使她出乎意料的是,前面就是母親的墓地,他要干什么!她追過去,只見丈夫王裒恭敬地跪在母親的墓前,嘴里咕咕嘬嘬地說著什么。等她走到跟前,還沒開口講話,一聲炸雷,瓢潑大雨便嘩嘩的傾瀉而下。她急急將衣服給丈夫披在肩上,撐起雨傘一同跪了下去。這時候,她才聽見丈夫在一邊跪拜一邊哭訴:“娘啊!兒子王裒在此,您老千萬不要害怕啊!”
妻子明白了,婆母生前患有“恐雷癥”,沒想到母親過世之后,丈夫王裒還惦記著母親怕雷的事情。此后,每當刮風下雨的天氣,王裒一聽到轟隆隆的雷聲,便狂奔著朝父母的墓地跑去,妻子總忘不了讓他把雨傘帶上。
王裒對父母的感情可謂至深至厚,每當他書館里給學生講課時,讀到《詩經·蓼莪》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兩句時,他都會反復頌讀,禁不住淚如雨下,總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正是:“荒冢結廬土一抔,
泉臺豈復怕聞雷,
事親原不分生死,
墓地陪母繞千回。”
看了這個故事,讓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為故事情節有多么引人入勝,多么驚心動魄,僅僅是因為主人公對父母的一片熱愛與孝敬。每個人對父母孝順的表現,在形式、行為上都不一樣,關鍵是能不能細心觀察,急父母之所需,想父母之所想。
王裒知道母親最怕打雷,所以每每打雷都會寸步不離母親,而且生前如此,死后亦然。設想,如果父親喜歡下棋,那么我們泡兩杯清茶,和父親對弈幾盤;若母親喜愛熱鬧,假日時邀上幾位好友到家來,和母親一起下廚做幾道好菜,一來可以和朋友相聚,二來我們也和母親有了溝通的機會,排遣母親的寂寞。何樂而不為之!
古人云:“子欲養而親不在。”朋友!趁著雙親俱在,多多關懷他們,才是最實在、最現實、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