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主題歌:
天生日月
地養山河
父母生養我
草木榮枯
花開花落
祖輩留下我
羊羔知跪乳
烏鴉猶反脯
少小無憂靠父母,
成家方知育兒苦。
世間百善孝為先,
人生千般順為福。
忠孝立國興家邦
中華禮儀傳千古
百善之首孝為先。“孝”是什么?
“孝”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父母給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寧愿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你吃飽穿暖,所以你要照顧父母之溫飽;你在父母懷抱有三年時間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孝又不是簡單的回報,而是一種天倫親情的體現和表達,是人活著的意義的一種價值。重溫二十四孝,不是讓我們去刻意地模仿、效法古人,而是通過這些故事去領略一下孝的精神,繼承孝的傳統美德,在新形勢下煥發新孝德的光彩!
埋兒奉母——郭巨
這又是一個傳說的人物和故事。郭巨,東漢人,原籍河南林縣,因“家貧歲兇”,討飯流落到內邱縣金提鎮(即現在的金店村),給人幫傭度日,生活十分艱難。郭巨有一老母和一個不滿三歲孩子。老母疼愛孫子,有飯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給孫子。郭巨對妻子說:“本來能讓母親吃上飯就已很困難,再有兒子分享她的飯食,老人家恐怕就會餓死了。”夫妻為孝敬老人,忍痛抱著孩子來到野外,準備埋掉兒子。誰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個罐子,上面寫著“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里面盛滿了黃金。郭巨高興地抱著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從此一家人再不為衣食發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傳遍了天下。當時,郭巨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后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紀念。
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談到“郭巨埋兒”的故事時寫道:“我最初實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辛辣地諷刺了這個故事宣揚的愚忠、愚孝與對待兒童的殘忍。
其實,事情并不是這樣的。
東漢末年,兵荒馬亂,又經過天下三分,到了晉代,本來家道殷實的隆慮(今河南林縣)大戶郭家,也漸漸中落。到了郭巨這一輩,更是名存實亡,入不敷出。
由于父親英年早逝,郭巨早早地操持家務,奉養母親,又把兩個弟弟撫養成人,各自成家。
樹大分支,在兩個弟弟的請求下,郭巨為兄弟二人分了家,能用的、值錢的,都給了弟弟,自己只留少數生活用品和少數房屋,和妻子獨養母親。
有一年大旱,顆粒無收。為了活命逃荒,村子里已經走得沒有人了,郭巨收拾了一些常用物品,帶著母親、妻子和三歲的兒子也離開了老家,開始逃荒。
《內邱縣志》有記載,郭巨東漢人,原籍河南林縣,因“家貧歲兇”,討飯流落到內邱縣金提鎮(即現在的金店村),給人幫傭度日,生活十分艱難。
可見,家道中落的郭巨確有其人。
在金店村,當慣了老爺的郭巨如今也給別人當師爺、記文書開始賺錢。
好在郭巨的雇主劉員外是一個性格開朗、心腸善良的財主,對待郭巨就像對待朋友一樣。
有一天,劉員外家改善生活,就順便給郭巨了一份肉食,郭巨舍不得吃,悄悄帶回家,準備給母親享用。
那天,是郭巨應該領月薪的日子,由于郭巨一直想著給母親帶食物回家,就把領月薪的事情忘了。
回到家中,郭巨將食物送到母親房中。
不想郭巨離開后,母親卻將孫兒叫過來,讓孫兒吃掉了。
郭巨得知后,將兒子叫過來,大聲訓斥道:“那是給你奶奶是的東西,你為什么搶奶奶的食物?”
三歲的孩子嚇得娃娃直哭。
妻子在一旁生氣了,賭氣道:“那你把兒子埋掉不久省了糧食了?”
郭巨喝道:“你以為我不敢?”就要拉兒子出去。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一陣笑聲:“哈哈哈,郭巨,你發財了!”隨即進來一人,卻是劉員外,他提著一貫錢走進門喊道“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原來,劉員外見郭巨忘了領工錢,便將錢送到郭巨家來,正巧碰見夫妻倆在吵架,便開玩笑來勸解兩人。
郭巨忙放下兒子接待劉員外:“劉員外,讓您見笑了!”
劉員外嚴肅地說道:“郭巨,孝敬母親固然重要,可是照顧孩子也是件大事啊!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孩子真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看你怎么給老太太交代?”
郭巨忙賠禮道歉:“劉員外說的是,郭巨知錯了!”
劉員外攔到:“不用。生活困難的時候,節儉是應該的,但更應該想到怎么去賺錢,而不是在嘴上打官司。明天,我再給你找一份活,你每個月可以再多賺一些錢。”
郭巨躬身謝道:“多謝劉員外了!”
后來,劉員外將這個故事當笑話將了出去,再后來,以訛傳訛,就成了神話版的埋兒奉母的故事了。
是啊,孝心可嘉,要埋兒的行為卻不可取。只有勤勞致富,才能使父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