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让球胜平负对阵表开|卡梅隆安东尼掘金|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热火vs凯尔特人第五场|世界杯预选赛

一顆閃耀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

2012-07-25-15:51[來源:德孝網][作者:管理員][瀏覽量:2350]

 一顆閃耀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
                                                                      國家民政部副部長·李寶庫

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她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父母對于兒女,出于本能,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慈愛。為了兒女,他們甘受千辛萬苦,乃至獻出自己的生命。《詩經》上說,父母生我,養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顧我,長大些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無以言表。山東曲阜孔廟有一篇《勸孝良言》,把父母對兒女的愛描寫得十分生動感人,我節選幾段,讀給大家聽:

十月懷胎娘遭難,坐不穩來睡不安。
兒在娘腹未分娩,肚內疼痛實可憐。
一時臨盆將兒產,娘命如到鬼門關。
兒落地時娘落膽,好似鋼刀刺心肝。
把屎把尿勤洗換,腳不停來手不閑。
每夜五更難合眼,娘睡濕處兒睡干。
倘若疾病請醫看,情愿替兒把病擔。
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關。
七歲八歲送學館,教兒發憤讀圣賢。
衣帽鞋襪父母辦,冬穿棉衣夏穿單。
倘若逃學不發憤,先生打兒娘心酸。
十七八歲訂親眷,四處挑選結姻緣。
養兒養女一樣看,女兒出嫁要妝奩。
為兒為女把帳欠,力出盡來汗流干。
倘若出門娘掛念,夢魂都在兒身邊。
千辛萬苦都受遍,你看養兒難不難。

有一個故事,叫《母親是“鐘”》。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讀小學時,家里沒鐘,為了能按時到校,他每天到近鄰的煙酒店門口,望一眼貨架上的舊鬧鐘。一次,他又去看鐘,掌柜的沒好氣地說:“想看鐘,買一個回家好好看!”他噙著淚水跑回家。母親邊替他擦眼淚邊說:“孩子 ,咱人窮志不短,以后別去他家看鐘了,媽給你報時。”上了中學后,時間就更緊了。每天天不亮,就要步行到位于市區的中學,上早自習課。為了不讓孩子遲到,母親夜里總是不敢睡踏實。她要不時地跑到屋外,抬頭望望啟明星移到了什么位置,側耳聽聽遠處的雄雞已啼了幾遍,再確定是否該喊孩子起床。望星空,聽雞鳴,這是一種原始的計時方法,母親往往判斷得八九不離十,使他從未遲到過。但是,母親也有失誤的時候。一天夜里,天上陰云密布,沒有星星,也沒有聽到雞鳴,母親沉不住氣了,對孩子說:“天不早了,快起來吧!”孩子匆忙穿上衣服,洗一把臉,背上書包,一路小跑向學校奔去。到了校門口,只見大門緊閉著,傳達室傳出了“當、當”兩下鐘聲,原來才凌晨兩點。他猶豫了:“回家吧,來回折騰;不回吧,還能在校門口站到天亮?”陣陣寒風吹得他直打哆嗦。干脆,跑步吧。這個衣衫單薄的窮人家的孩子,在馬路上來回不停地跑,直到天亮學校開門。放學回家后,母親聽完他的敘述,流下了眼淚。第二天放學回家,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擺著一只嶄新的小鬧鐘。他的母親,臉色蒼白,躺在床上。愛說話的小妹妹道出了實情:“媽媽賣了血,買了這個鐘。”在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兩位母親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嬰兒的故事,催人淚下。在意大利龐貝古城,我看到,被火山灰覆蓋的房屋被發掘以后,母親用身體保護嬰兒的姿勢都是一樣的。同志們,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母親的偉大在于母愛,母愛的偉大就在于無私,在于對兒女的無私奉獻。

正是因為父母對兒女這般牽腸掛肚、舍生忘死的愛,所以兒女從小就對父母有一種依戀、親愛的情感,長大懂事以后,就想著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種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好情感。孝字最早見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個“老”字和下面一個“子”字組成。后來在書寫的過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現在的孝字。《說文解字》上說,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先有老子,后有兒子;老子在上,兒子在下,這就是孝字。孝字的構成可以理解為:孩子小時,父母在上面護著,怕風吹著、日曬著、雨淋著;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著父母。總之,“孝”字的構成,體現著父慈子孝,人間親情。

 把人門這種親情回報的純樸情感提升到理論即孝道的高度,是2000 多年前我們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勞。孔子論孝,一是講孝的意義。他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二是講孝的內容,重點是三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養就是父母吃飽穿暖。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光養不敬,孔子說,和飼養犬馬有何區別呢?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意思是,對父母常期保持和顏悅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的,他又提出諫諍。在《孝經》第十五章中,孔子明確地提出,只要有不義的事,就應該諫諍。唯父之命是從,并不是真正的孝。他不贊成愚忠、愚孝。之后的孟子,則在孔子提出來的養、敬和諫諍的基礎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之老”,把人們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其他老年人。這是了不起的發展。孔孟的這些關于孝的精辟論述,成為高懸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們發掘、總結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眾的偉大功勛,使他們成為人間圣賢。

 綜上所述,孝是人世間一種高尚的美好情感。它的本質是愛,有愛就有孝。它的表達方式是感恩,是親情回報。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會中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孝是一顆永遠閃耀著人倫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寶。至于漢代以后把孝捧到天上,后來基至荒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賢孫,都是對孝的本意的歪曲,都不過是強加在純真的孝之上的歷史塵埃,絲毫也不能掩蓋這顆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認為,孝的本意是好的,純凈的,是人類萬古長存的美德,我們應當正本清源,還孝以本來面目,理直氣壯地加以提倡。
有一種觀點認為,孝是農業社會的產物,隨著社會的變遷,孝應當日漸削弱,甚至說孝的淡化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我不贊成這種觀點。我認為,孝在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農業社會,的確起到過協調家庭關系、組織農業生產的作用;但是到了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生產方式改變了,不需要老年人來組織領導生產了,難道就不需要孝了嗎?唯物史觀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孝這種兒女對父母和長者的愛,是由父母愛子的天性和養育之恩決定的,而不是其他。所以,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只要人類還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孝就不會消亡。今后,隨著物質的不斷豐富和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只能是更有條件把孝做得好上加好,而沒有任何理由來削弱它。誠然,隨著時代的前進,盡孝的形式也要與時俱進。過去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現在是“好兒女志在四方”,但要“常回家看看”;在老年人基本生活未得到保障時重點是養,而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精神慰藉就成了重點;就是將養老制度更加完善了,老年人不再需要年輕人直接供養,但老年人對親情慰藉和天倫之樂的需求,是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孝的形式可以改變,孝的本質不可能也不應該改變。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都要拿來,為我所用;對于我們的老祖宗所創造的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我們就更應當倍加珍惜、發揚光大了。
在這一點上,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都給我們作出了榜樣。胡錦濤總書記2008 年元旦在天津看望老年人時說: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讓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溫家寶總理在澳大利亞訪問時,讓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坐著聽他講話,讓隨行的部長們站著,在海外傳為佳話。2007 年3 月11 日,《人民日報》出一了個專版,題目是《弘揚孝道,共建和諧》。這是從1949 年建國以來,我們的黨報每一次把“孝道”提到全國人民面前。2008 年,國家決定清明節放假三天,讓人民群眾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懷念逝去的父母,受到人民群眾由衷的歡迎。這一舉措,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孝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鏈接:m.mgvsifo.cn                                        (責文: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