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自帶課桌上學”是時代不可承受之重
新學期開始,湖北麻城市順河鎮的家長們紛紛扛起課桌送孩子上學。據悉,整個順河鎮有5000多名學生,3000余人缺乏課桌。有的學生因此把茶幾拿來當課桌,而留守兒童只能由年邁的奶奶扛桌子送其報到。(8月3日《長江商報》) 新學期伊始,形形色色的開學故事占據媒體主要版面,成為人們熱議話題。看多了“蘋果三件套”在學生族中的熱銷,看多了家長包車送孩子的寵溺,看多了孩子養尊處優入學不適應的事例,總感覺現在的學生娃太幸福。對比之下,當看到3000名孩子自帶課桌上學的消息時,不由分外驚愕,不由一聲嘆息。 如果是30多年前,自帶課桌上學是件平常事,沒辦法,那個年代一窮二白,教育投入只能量入為出。可時至今日,再有學生自帶課桌上學,就顯得太過諷刺,不可思議。我們的GDP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我們的航天科技已經進入空間站時代,我們舉辦的奧運會令世人震驚,專家驕傲地宣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完成62%……是的,時代變了,國家富了,可是那么多孩子還得扛著課桌上學,這不能不令人思索。 有人或許會說,具體到某一些地區,仍然不算富裕,教育投入無法與發達地區相比。誠然如此,網上查詢可知,湖北麻城在1986年就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至今仍未摘掉貧困帽,各項支出都顯得有些緊張。但問題在于,做不了橫向比較,至少也得做一下縱向比較。貧困縣與富裕縣相比是有不小的差距,但貧困縣的今天與幾十年前相比,也不可能沒有進步。事實是,麻城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已超145億元,比往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經濟收入的增長并沒有在教育上體現得多么明顯,學生們照樣還得自帶課桌上學。一位扛著桌子送孫子報到的老人說:“這張桌子用了24年了,她姑姑、爸爸和叔叔都用過,很結實。”兩代人,數十年,上學方式落后依然,如果桌子也會思考,估計它會笑掉大牙。現在那張桌子仍舊很結實,不知道麻城的領導們是否打算讓它繼續為下一代服務。 有錢不往教育投,面子工程卻做足。媒體報道,麻城主城區已有豪華味,“建得像歐洲”——“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次面對這個口號,突然有種齒冷的感覺。說到底,對教育怎樣,與窮富有關,但沒有太大關系,關鍵還是重視不重視。陜西寧陜縣如麻城一樣同為國家級貧困縣,但寧陜縣卻因“率先在貧困地區實現15年免費教育”而備受輿論熱捧,當全國正為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標而努力時,寧陜縣已經領先于時代——教育投入占財政收入近40%。 “自帶課桌上學”是時代不可承受之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這樣的事情令人心酸,令人憤怒。但類似的現象并不鮮見,殘破不堪的危房教室、吃不上熱乎飯的瘦弱學生、農用三輪改裝的校車……這樣的畫面不是時常進入公眾視線嗎?僅就“自帶課桌”上學而言,近年來就曾多次上演,涉及河南、山東等多個省份。這一切,都是無聲的控訴,都是深沉的期盼。 一位送孫女報名的老人嘆息道:“希望在活著的時候,能看到孩子們不再扛著課桌去上學。”他的愿望能實現嗎?(徐炳濤)
本文鏈接:http://m.mgvsifo.cn (責編: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