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外國人眼中的“孝”
文/ 司馬皓 陳早 居方圓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關于孝順的名言故事數不勝數,人們也經常會用一個人是否孝順,對父母是否盡孝道作為衡量道德的準繩。今年北京大學對外公布了明年有資格向北大推薦優秀學生甄選條件的準則,其中重點強調不孝敬父母的學生不得被推薦。這一準則一經推出立即引來各方爭議。支持者稱”百善孝為先”,此標準乃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之舉,早應大力推行;反對者則稱此舉未免有流于形式之嫌,不應把孝順父母作為升學考試的考核標準。 BQ針對這一熱點話題,邀請幾位外國朋友談談他們對于“孝順”和 “孝道”的看法。 MarieBlanche喀麥隆人英文教師 我愛我的父母,他們是我最親近的朋友 比孝順更重要的是愛 我認為比孝順更重要的是要愛父母,愛父母并且給予他們相應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孝順。我和我的父母有著非常完美的關系,因為他們曾經撫養我長大,并且有更多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并不要求我們之間的關系絕對平等,我做任何事情前都會優先考慮他們的意見,聆聽他們的想法。 父母永遠比孩子更智慧 成年并不意味擁有判斷事物的能力,并不代表可以知曉生活的一切。父母有著更多的生活閱歷和生活智慧。所以不管多大年紀,他們永遠是父母,能教會我們很多學校書本中無法學到的東西。 中國的輩分差別源于傳統的孔孟之道。但是現在這種思想在很多家庭中已經有些扭曲,很多父母會用輩分來約束自己的孩子,而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過分束縛,進而產生逆反心理。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父母沒有將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總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左右他們。聆聽和尊重才是完美的教育我和我的孩子們關系非常融洽,但我們都不會特意地表現出對對方的愛,比如給父母洗腳這種形式化的東西。我的兩個孩子一個7歲,一個2歲,現階段,如果他們每天能按時完成作業、打掃房間,對自己能做到自律,這就是對我的孝順。至于未來,擁有良好的教養和家教才是最重要的。孩子表現優秀就是一種孝順董默涵愛爾蘭人央視主持人子女擁有良好教養和美好生活就是孝順 Youssef突尼斯人商人 子女需要服從并且孝順父母 “輩分之別”很明顯 在我們國家,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著類似中國這樣傳統的“輩分之別”。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都會對孩子做出規劃和安排,而子女則要服從。在一個家庭里,父親會和女兒更親近,而母親則會和兒子更友好,這一點與很多國家相同。 子女應該孝敬父母 不同家庭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今后的個人發展和對父母的回報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國家的人們對于盡孝的觀點與中國“子女需盡孝”的觀念類似,這個觀點與傳統文化因素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有很密切的關系。我就是追隨父親來到中國并決定以后全家定居中國的。 文靜葡萄牙人外貿公司職員子女和父母完全平等,相互尊重,養老倚靠福利院父母和子女是完全平等自由的朋友關系關于中國的“孝道”,我有自己很形象的理解——我是爸爸,你是兒子,你必須聽我的!這也是很多外國人對中國傳統家庭“輩分”的理解。在我們國家,父母和子女是完全平等自由的朋友關系,只要互相尊重就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指錯。父母一般都依賴社會福利在養老院養老依靠國家發達的經濟,葡萄牙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有國家給的工資或者福利,很多老人可以入住養老院,完全不需要兒女的照顧。同時,年輕的子女也認為自己長大成人、經濟獨立就不必依靠父母,對于年邁的父母在敬老院養老不以為然。
本文鏈接:m.mgvsifo.cn (責文: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