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让球胜平负对阵表开|卡梅隆安东尼掘金|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热火vs凯尔特人第五场|世界杯预选赛

山西運城明遠小學事件發酵

2018-12-06-21:10[來源:德孝網][作者:管理員][瀏覽量:3013]
山西運城明遠小學一老師將學生毆打成應激障礙涉事老師和學校至今未處理為哪般?
 
        【本網訊 記  者 尹軍民】日前,有網絡媒體報道了運城市明遠小學老師打學生事件得到不少網友的關注。
  事件回顧:從被打學生宇宇(化名)的家長趙先生處得知,宇宇是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就讀于鹽湖區明遠小學四年級三班,因被老師侮辱性的體罰:扇耳光、踢腿、踢肚子、用書本打后腦勺,經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應激障礙,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9月30日,鹽湖公安分局經過調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對涉事教師尚某進行行政處罰。10月中旬,因為一直未等到涉事教師尚某和明遠小學向被打學生及家長做出相應的道歉和賠償,趙先生遂向鹽湖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令涉事教師尚某和明遠小學負責人在媒體公開向宇宇道歉。同時,涉事教師尚某和明遠小學賠償宇宇醫療費、交通費目前鹽湖區法院已立案受理此案,將擇日開庭審理。
        對此,不少網民留言疑惑:這都打成了應激障礙,那么什么是應激障礙呢,應激障礙對孩子成長有什么影響?讓我們先來聽聽卜文智專家怎么說:
  簡單說,就是遭遇重大沖擊之后,整個人的反應都變得不正常了。
  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現在這個階段,叫做急性應激障礙(ASD,Acute Stress Disorder)。處理得當的話,一個月之內就會好轉。一個月好轉不了的,有可能會被診斷為創傷后應激障礙,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那么,會有哪些「情緒及行為改變」呢?
  應激障礙的核心癥狀有三組。
  第一組叫作創傷性再體驗癥狀,意思是說,經歷過傷害的人,在他的思維、記憶或夢中會反復、不自主地涌現與創傷有關的細節,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在毫無防備的時候,會身臨其境,誤以為創傷事件再次發生。
  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簡稱PTSD,也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 是由于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 這類事件包括戰爭、嚴重事故、地震、被強暴、被綁架等等。幾乎所有經歷這類事件的人都會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個體極度恐懼、害怕、無助之感。同時PTSD患者的自殺危險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達19%。
  PTSD特征性的表現是在重大創傷性事件發生后,患者有各種形式的反復發生的闖入性地出現以錯覺、幻覺(幻想)構成的創傷性事件的重新體驗,稱為閃回(flash back)。此時,患者仿佛又完全身臨創傷性事件發生時的情景,重新表現出事件發生時所伴發的各種情感。患者面臨、接觸與創傷性事件有關聯或類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線索時,常出現強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應。 患者在創傷性事件后,頻頻出現內容非常清晰的、與創傷性事件明確關聯的夢境(夢魘)。在夢境中,患者也會反復出現與創傷性事件密切相關的場景,并產生與當時相似的 情感體驗。患者常常從夢境中驚醒,并在醒后繼續主動“延續”被“中斷”的場景,并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
  在創傷性事件后,患者對與創傷有關的事物采取持續回避的態度。回避的內容不僅包括具體的場景,還包括有關的想法、感受和話題。患者不愿提及有關事件,避免相關交談,甚至出現相關的“選擇性失憶”。患者似乎希望把這些“創傷性事件”從自己的記憶中“抹去”。 在創傷性事件后,許多患者還存在著“情感麻搏”的現象。患者給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覺,與人疏遠、不親切、害怕、罪惡感或不愿意和別人有情感的交流。患者難以對任何事物產生興趣,感到與外界疏遠、隔離,甚至格格不入,難以接受或者表達細膩的情感, 對未來缺乏思考和規劃,聽天由命,甚至覺得萬念俱灰、生不如死,嚴重的則采取自殺行為。此外,有些患者則出現睡眠障礙、易激惹、容易受驚嚇、做事不專心等警覺性過高的癥狀。 多數患者在創傷性事件后,一般在1年內恢復正常,少數患者可持續多年,甚至終生不愈。
  第二組叫做回避和麻木類癥狀,意思是說,經歷過傷害的人,會持續性地,極力逃避與創傷有關的任何事件或場景,拒絕參與一些實際上沒有危險的活動,有人甚至會出現選擇性的遺忘,無法想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
  第三組叫做高喚起癥狀。意思是說這個人會過度警覺、常常會有強烈的驚跳反射,注意不集中、容易有攻擊沖動,還有彌漫的焦慮情緒。
  如果發生在孩子身上,因為有些癥狀他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也沒有那么完善的理智加工去理解,所以還會表現得更嚴重一些,比如:哭泣,吸吮手指,面部抽搐,二便失禁,害怕獨處或陌生人,急躁,易怒,呆滯等。
  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就是人的「信任」系統,經過這種事情之后,徹底失靈了。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應激相關障礙中臨床癥狀最嚴重、預后最不好、 可能有腦損害的一類應激障礙。舉個小例子,你出門散個步,是沒問題的吧?因為我們都「相信」馬路上是安全的,所以隨時想走就能走。但是一個遭遇過馬路殺手的人,從事故中活下來,他可能身體機能康復了,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再「相信」路上是安全的了。
  他走在馬路上,聽到喇叭聲就會再次受到驚嚇,這叫創傷性再體驗。
  他再也不敢出門了。這叫回避和麻木。
  他一看到開車的人就握緊拳頭,這叫高喚起。
  創傷治療的基礎,首先要為受害者建立安全感,讓當事人感覺到自己已經安全了。
  但這只是一個基礎,還不夠。
  暫時的安全之后,還要修復長期的「安全感」。
  安全和「安全感」,不完全是一回事。孩子待在家里,是安全的。但是總會有一天,他要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也許去一個新的幼兒園,認識新的老師,離開爸爸媽媽。他會不會覺得很危險?他能不能勇敢地邁出這一步?他會逃嗎?他相信跟新的老師在一起,是安全的嗎?——那是「安全感」。
  心理學發展了一些方法,幫助人們修復這種感覺。最著名的,有眼動脫敏與再加工療法(EMDR),有聚焦創傷的認知行為療法(TF-CBT),還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像是催眠治療,敘事治療,還有用繪畫、戲劇和游戲的方法來療愈的。但它們最核心的元素是一致的,在于兩個詞:尊重,與整合。
  尊重是把對方當成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被擺布的人」。永遠不要替孩子做決定,不要瞞著他什么,不要為尊者諱,也不要淡化他經歷的每一分痛苦。他有權利了解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你不管你有多么相信你在為他好,請把決定的權利交給他自己。否則,請想一想這個諷刺的畫面,你蒙住孩子的眼睛的同時,溫柔款款地告訴他:「你安全了。」那只會加重他如臨深淵的恐懼。
  整合也不是遺忘。有人說:「忘了過去,重新開始」——好像說忘就能忘得了似的!有過創傷的人,不可能想忘就忘(盡管遺忘有可能是創傷的一個癥狀)。剛好相反,他們頭腦中有大量碎片化的記憶,就像散落一地的海洋球,隨時隨地都在眼前亂滾。要做的事不是把它們掃開,假裝腳下有一小片潔凈的空間。恰恰是要面對這一屋子的狼藉,把它們一個個撿拾起來,擦洗干凈,分門別類地放進記憶的匣子里——就像我們記住生活中其它的美好和不美好一樣。
  這會花費很長時間。療愈的過程,會伴隨著大量的信息加工。講述,講述,講述。講述是絕對必要的。反復的講述,整合性的講述,每一遍都比之前更清晰一點:先是發生了什么?然后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經歷了什么?你怎么做的?別人又做了什么?你認為它發生的原因有哪些?誰該為此接受懲罰?誰來負責改進?后來又有誰做了什么?為什么可以不用再擔心它再發生?——這些有組織,有概念的信息框架,是整合創傷記憶的關鍵。
  圍繞這件事的前因后果,每一個環節,哪怕是齷齪的,罪惡的部分,都沒有什么是不能被講述的。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透明是至關重要的。
  進度有時很快,也有時候會很慢。大部分的時候都很慢,曲曲折折。這時候需要跟隨當事人自己的節奏。加工創傷記憶的過程,可能會在短期內讓人感覺到更加痛苦。需要接受這一段時間的混亂。需要等待,需要耐心。
  這樣做不是為了沉湎于過去,也不是用往事傷害自己。相反,是為了從記憶的深淵中穿梭回現實,找到面對此刻的力量。因為一切創傷的療愈,都必須立足現實,在并不那么安全,也不可控的世界里,重新獲得前行的勇氣。
  所以說,身體上的傷痛,好起來還算容易。留在心理上的痛苦,療愈起來才是最難的,每個受到傷害的孩子經歷過這件事,要花多少代價,才能重建「信任」呢?
  后期評論:品行障礙:明遠小學在管理中,內部老師出現如此惡劣的行為,該校也不自我反省,對于打學生一事,也一直沒有拿出個態度。另外教育局作為監管部門也未就該事件進行處理!這既是中小學生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導致犯罪行為、成年期社會適應失調的重要原因。2,自殺行為:它與一系列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息息相關,如自殺行為、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進食障礙等。3,創傷性應激障礙:近年來,由于校園暴力欺凌、師源性傷害、父母對子女管教傷害性事件增多,中小學生群體中的創傷后應激障礙也日益增多。4,自閉癥:過去十年,被診斷為自閉癥的人數在世界范圍內呈現出增長的趨勢,自閉癥不但對個體的社會功能造成了嚴重影響,也給家庭造成了極大困擾,是學校不可忽視的問題。遺憾的是,這些常見的問題往往不能夠被父母、老師和中小學生身邊的重要他人及時發現,嚴重影響了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危及學生的家庭和整個社會的和諧。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回頭讓我們再來看看明遠學校老師打學生事件。按說,事情發展到現在,法院已經受理,等待法院判決就是了。但不少網民卻反映,在此事件中,當地教育管理部門就無一點責任嗎,或者說有沒有避重就輕涉嫌不作為呢?
  這事還真得說道說道,客觀地講,近年來教師師德失范問題,特別是一部分教師嚴重侵犯學生權益的事情發生。以往,一部分學校在發生教師侵犯學生權益時,校方和失德教師往往傾向于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理方式。最嚴厲的處罰,也無外乎學校辭退涉事教師就息事寧人了。一部分教師雖然被學校辭退,但教師資格還在,換個地方就可以重新再來。但現在,此路就行不通了,因為,今年國家教育部針對高校教師、中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專門出臺了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即《教育部關于印發》的通知》(教師〔2018〕16號)文件。
  文件明確提出了對3種嚴重侵犯學生權益的師德失范問題,作出了“終生禁業”的規定:對于有虐待、猥褻、性騷擾等嚴重侵害學生行為的,一經查實,撤銷所獲榮譽、稱號,追回相關獎金,依法撤銷教師資格、解除職務、清除出教師隊伍。文件還指出,要將這一情況錄入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任何學校不得再聘任其從事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從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教師發生3種嚴重嚴重侵害學生行為的情況,處罰手段是史無前例之嚴格,震懾力很大。對于教育部的這個嚴格的規定,社會普遍叫好。很多人認為,對于教師師德失范,就應該動真格。一名教師,哪怕能力再強,只要師德不行,也應該被清理出教育隊伍。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能彌補他對學生造成的傷害。能力越強、品德越差,給學生造成的傷害就可能更大。因此,將這樣的“害群之馬”清除出教育隊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凈化教育風氣,對于優化教師隊伍素質,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顯而易見的是,所有這些懲處單憑學校是不夠的,特別是“依法撤銷教師資格、解除職務、清除出教師隊伍”更是教育管理部門不可推卸的職責,若不履行實難逃“不作為、失職”之嫌。
  讓我們再回到明遠學校老師打學生事件中:明遠小學在管理中,內部教師出現如此惡劣的行為,該校也不自我反省,對于打學生一事,也一直沒有拿出個態度。而當地教育部門作為監管部門,一再無視《教育部關于印發》的通知》(教師〔2018〕16號)文件,即便是已經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也未見有實質性行動,這了難怪有不少網友會質疑當地教育管理部門:是其中有什么隱情呢,還是真的不會作為?
  對此,我們將拭目以待! 

(編輯  牛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