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編者按
《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的熱播,讓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真人秀的無限潛力,動輒上億的冠名費以及堪比電影的明星陣容讓觀眾耳目一新。
但同時也有一檔真人秀,它沒有明星陣容,主角都是老百姓,它秉持著最樸素的理念,展示著普通人平凡又離奇的人生。
在電視節目娛樂至死的年代,這檔節目的出現無疑是給浮華的大眾生活注入一縷溫情。它居高不下的高收視率,也無疑是對這檔節目最真實的肯定。它就是央視推出的大型公益節目《等著我》。
■ 見習記者 李慶
《等著我》最早源于一檔俄羅斯節目,也叫《等著我》。它是一個跨國尋親的大型節目,當時播出后獲得很好的收視率。在中國國內也有很多尋親或尋人的需求,電視臺每做一檔節目時,一般都會先考慮需求,如果有需求,就會有一個比較旺盛的成長基礎,因此電視臺便嘗試做一個國內的尋人版本。
由于對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等群體的強烈關注,再加上主持人倪萍沉穩且充滿情感的掌控,自2014年起每周二晚10點半檔,不少觀眾都會追看《等著我》。從2015年5月底開始,這檔贏得高收視率和高關注的節目挺進了央視一套黃金檔。
欄目制片人楊新剛表示,來到《等著我》的人,大多是被苦情摧毀精神或面容的普通人,但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如果說黃金時段的綜藝娛樂節目是娛樂的盛宴,那《等著我》就是一桌喚醒人性的素宴,盡管里面很多展現的是變故、失落、流浪、煎熬、不甘和拼爭,最后所展現出的幸福和喜悅是其他節目中無法找尋的。”
次黃金檔的產生
央視在上一檔新節目的流程是非常嚴格的。楊新剛說,從跟總編室申請,提交節目的創意,到總編室對方案考量評估,批準可申請經費,有了經費后開始研發出樣片,樣片出來后先是專家評議會評審,最后是所有的臺領導組成一個編委會,再進行一次審看,覺得片子不錯,才能通過最終批準。
晚間8點到10點的黃金檔歷來是電視節目競爭最激烈的時間段。最早一套的固定和自由時段不多,很多被新聞和電視劇所占領。
《等著我》開始定檔節目是十一點半。在專家評議會上《等著我》就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后來的樣片得到了領導的高度認可,因此在最后播出時,被排到了十點半這個次黃金檔。
“經過一段時間的播出,2015年開始突然收視率大爆發。同時段,在全國市場十點半這個檔位上收視率基本上都是排在第一的,當周所有節目當中都是排在第一的。十點半播出,在城市網它能達到0.7以上的收視,這個數據在業界來說是非常驚人的。”楊新剛的語氣中帶著欣慰和驕傲。
主持人的選擇:
放心把節目交給倪萍
“這檔節目對主持人的定位是要對人生的閱歷、經驗各方面都比較豐富,有點兒白頭發,因為這個節目的模式是一個對話形式,要有一些勸慰、理解,如果不是一個像倪萍這樣經驗及人生閱歷豐富的人,是很難完成的。”楊新剛說起最初的考慮。
但是倪萍已經退出主持界很多年了,她在拍電影、書畫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她的書像《姥姥語錄》也很受歡迎。節目組想讓她回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她已經很好了,她沒有理由再回到央視。”
“我們當時找她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跟她談的,談完第一次,了解了節目的創意之后,她感覺效果還不錯,比較感興趣,但同時也表示:自己沒有太大的必要再回到電視圈了,應該給年輕人一些機會。”楊新剛回憶道。
這樣的節目,是不缺乏故事的:一個女孩十幾歲的時候給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寫信,兩個人當時也有一段情愫,但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兩個人沒有在一起,60多年之后當年的這個小女孩來找他。60多年前兩個有情愫的人,夾雜著這么大的歷史背景,倪萍感到震撼。
“她被這樣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打動了。”楊新剛說。
作為央視主持人陣容的“經典面孔”之一,倪萍主持的《綜藝大觀》曾是上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唯一在黃金檔現場直播的綜藝節目。時隔十幾年,倪萍攜《等著我》重返央視黃金檔,令很多人震驚不已。
楊新剛表示:“倪萍她是一個悲天憫人的人,非常富有同情心,幾乎每場錄制她都會哭。經常會自己掏腰包幫助一些人,真是掙得沒有捐的多。后來我們就成立了一個基金,就跟她說不要老是這么捐了。”
多年的主持經驗,加上對每個主人公故事的感動,讓倪萍有了更好的發揮。
節目組也不和主持人對稿子,只會簡單地告訴主持人必要信息,其他一律都不告知。《等著我》也是吸取了一些真人秀節目的制作理念,注重節目的真實,同時倪萍和其他嘉賓的各種狀態也應該是真實的,所有的情感應該都是在現場由內而發的,而不應該是節目組設計好的。這對于一個主持人來說要求非常高。
有時候錄開場,制片人給倪萍寫幾段串詞,她永遠都不會照著讀,都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所以她每一次錄完一個選題都會有幾段小總結。從大量反饋來看,公眾非常喜歡她的那段小總結,非常接地氣,讓人聽完了之后:“啊!就是這么回事”。
《等著我》把整個節目都交給了倪萍,所有的現場提問都是出自她的感受,“這點跟別的節目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呈現的效果卻非常好。
收視率飆升的四個關鍵因素
一、尋人的難度
作為被綜藝節目坐穩天下的周末檔來說,《等著我》的高收視率超出所有人的預料,這檔節目當初的收視指標是1.2。制片人楊新剛表示:“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的這個檔位,這些年來,包括大電視劇在內,基本都沒有這么高的收視率。《等著我》現在的平均收視率是2.05,在城市網的排名僅次于跑男。”
它不單單是一檔節目,最重要的它是一個平臺,“它與別的節目不同的是,觀眾只能看到冰山上的十分之一,還有冰山下的十分之九是沒被看見的。”
找人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也許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六十年,窮盡了自己所有的能力都可能找不到。但是《等著我》需要在短時間內就找到,并且來做節目,所以難度可想而知。
楊新剛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我個人覺得你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獲,越難的節目它的收視反響才會越大。像我們這個節目,也會有一些小跟風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做不下去,所以節目中的高難度尋人工作是它獲得超高收視的一個基因。”
二、觀眾需要收獲感動
對于全國的電視觀眾來說,并非天天都只看娛樂的,有很大一部分群體需要收獲感動,例如一些很感人的電視劇、電影也有它自己的市場,例如《歸來》、美國的《幸福來敲門》。這部分市場也非常龐大。
三、代入感
《等著我》的尋人種類各種各樣,包括尋親、尋戀人、尋戰友、尋朋友等等,節目所呈現的模式看似是在講別人的故事,實則會通過尋找覆蓋很多人的樸實情感。“每個人都有親人,當看到別人在痛失親人時的那種錐心,我們會流淚和被感動。”楊新剛說,一種推彼及此的感受,這種代入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收視方面的一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