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一、 固定利率養老保險 退休后基本滿足養老需求
嚴宏是某金融類國企的一名中層員工。1993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早期商業養老保險獲準推出時,他所在單位的人事部門統一為員工認購了數額不等的保險產品。
嚴宏說,人保當時就獨此一家。由于老百姓根本就沒這個概念,所以團體險買得特別多,這叫固定利率的養老保險,是純養老保險性質的。
約定了固定利率的養老保險,對購買人來說,風險小了不少。根據保險條款顯示,投保人嚴宏,時年32歲,一次性交付保費21420元,60歲后,連續10年每月固定領取1525元。
嚴宏告訴記者,他那會兒退休的人,才拿到幾十元錢,二三十元錢的養老保險應該算是很高了。
嚴宏回憶,雖說當初有點不明不白地上了這么一個保險,現在看來,似乎還是挺合適的。對于11年后退休時可以拿到1500元每月的返還額度,他也表示很滿意。
二、通貨膨脹 購買增額壽險有風險
早在1996年,車阿姨就在太平洋保險公司購買了“步步高”增額壽險。從那時起,車阿姨每年向保險公司繳納2820元的保費。按照保險合同,車阿姨61歲生日起,開始領取每月600元的返還金至身故。若投保人交付保費滿三年,罹患七種重大疾病,能夠得到48000元的一次性賠付。
車阿姨說,她那時候單位不負責醫療保險,她就想自己買個保險,有病的時候可以返錢,沒病的時候,等到她60歲以后也能拿到六百元的養老金。當時車阿姨覺得很劃算。但是沒想到現在通貨膨脹嚴重,六百元就現在的物件水平來說太少了。
根據測算,2000~2009年的十年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平均增幅為1.87%,而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數字高達7.77%。車阿姨說,90年代中期,一斤豬肉也就8,9元一斤,現在市場上便宜的也要13、14元一斤。二十年間物價的漲幅可見一斑。
我們注意到,車阿姨的這份保險是1996年買的。當時,車阿姨每年的工資是1800元,與當時的收入水平相比,每年繳2820元的保險費,不是一筆小數字。那么,車阿姨為什么要買這份保險呢?
車阿姨說,她當時是百花壁紙廠的一名電焊工。廠里效益不好,正通過“優化組合”裁減人數,1993年,車阿姨提前內退了。她自學了美術字,結合自己電焊的手藝,開始為別人做門面標牌。原本計劃自己做個生意多賺些錢,老來好有個保障,只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內退”之后,單位不再幫她續交社保。
社保續不上,到了退休年齡,上哪兒領生活費?當時的車阿姨十分焦慮。有一天,車阿姨在與街坊理發師傅的閑聊中,了解到了商業養老保險的信息。
車阿姨說,他的愛人是做保險的,雖然保險當時挺貴的,但是單位沒有指望了,只能自己交,所以也就沒有猶豫上了保險。
車阿姨最終下定決心買了這份養老保險,每年向保險公司繳納2820元的保費,從1996年第一次交保費到現在,已經繳納了47940元錢,按照規定,她還要再繳兩年。
三、商業養老保險產品 要考慮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
目前,我國的商業養老保險品種分為傳統型和新型投資型兩種。傳統型養老險的產品利率一般固定在2%-2.4%,對于保險金的領取時間、領取金額均可事先商定;中國人壽的“國壽養老年金保險”、太平洋人壽的“長壽年年年金保險”均屬此類型。新興投資險包括投資連結保險、萬能壽險和分紅壽險,如泰康人壽的“泰康永福人生年金保險”、“中國人壽的“國壽穩健一生團體年金保險”等。從市場份額看,新型保險占比高達90%,傳統保障型壽險僅占10%。而在新型養老保險中,既有1.5%-2%的保底利率,又有不確定分紅收益的分紅險是大熱門。200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分紅險在壽險銷售份額中占比57.06%,其次是萬能險的21.79%。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由于對未來經濟走向、物價等一系列因素的不確定,大多數投保人對于買入的養老保險的收益狀況比較模糊。
車阿姨和嚴宏,分別于上世紀90年代購買了年金類商業養老保險,即將開始受益。按照現在的生活成本來看,這兩份保險提供的保障是高還是低?
陳海峰介紹,嚴宏購買的這款產品推向市場的時候,國內精算體系尚不成熟,許多保險公司在計算產品費率時使用的預訂利率往往和當時的銀行儲蓄利率直接掛鉤。
根據陳海峰的測算,嚴宏這款產品,投資回報率可達7%,而在目前國內商業保險市場上,年金類保險產品的保底收益不會高于2.5%的水平。當時的產品定價,給后來保險公司的運作帶來了嚴重的利差損。
精算師陳海峰說,事實上在90年代末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比較嚴重的一個利差損的一個問題。這個7%是長期鎖定的一個投資回報率,也就是說嚴先生30歲投保的話,到75歲滿期或者80歲滿期,這50年里面他是鎖定的7%的投資回報率,長期鎖定的投資回報率,意味著保險公司需要找到一個在相同時期內更高回報率的投資產品以達到保險公司資產和負債的匹配。
雖然嚴宏認為這份保險確實給未來養老增加了一份保障,但是,1999年,這份運營成本偏高的產品被保險公司叫停,退出了市場。
那么對于車阿姨認為買虧了的這份保險,收益情況到底怎么計算呢?記者也請陳海峰計算了車阿姨的回報率。而根據精算師的測算,和目前投資市場一般收益水平相比,車阿姨的這份保險買得不虧。
陳海峰說,這個保險產品每個月給付這個生存金,那么它是沒有期限的,只要被保險人活著,它就一直可以拿。它活得時間越長,這個收益率就會越高,最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這個假設是車阿姨可以活到90歲以上。
陳海峰介紹說,被保險人覺得每個月600元的收益偏低,但是針對純年金這樣的一類產品,保險公司其實承擔了一個長壽的風險。資料顯示,1996年的銀行儲蓄率在7-10%之間浮動,保險產品10%的收益似乎并不高,但如果保險公司按照當時的銀行儲蓄利率作為預定利率,它就相當于又在利率上冒了一個大風險。
四、明確稅收優惠政策 推動養老保險全面發展
在保障功能弱、投資功能強的保險市場中,養老產品名目眾多、種類繁雜。同時,保險的銷售渠道來看,代理人制度、保險經紀公司、銀郵產品的諸多渠道,也讓市場形成了百家逐利的格局。商業養老保險歷經三十年的發展,一邊是投保人喊虧,一邊是保險公司高喊利損差。這對矛盾限制了目前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
43歲的付立芳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普通個體戶。去年,她的丈夫在公共汽車上摔了一跤,回家后心臟感覺不適,來不及搶救就過世了。剩下她一個人帶著兒子在這小房子里住。
付立芳說,這些瓶子都是兒子走路的時候撿回來的,兒子知道這能賣錢。
丈夫生前曾給13歲的兒子買了一份年金類保險,每年一共繳費12000元錢,保險單上的繳費年限是終身,受益期限需要另行約定,可是付立芳的丈夫去世之前還沒有來得及進行約定。
付立芳說,這是他同學推薦讓他入的。丈夫當時回來還可高興了。說這回合適了,兒子不用管了,上大學能有錢,就業還能有錢,結婚還有錢,以后就不用規咱管了,孩子就有錢了。
可是,丈夫死后,這份終身年金類養老保險非但沒給這個家庭帶來保障,反而給付立芳帶來新的負擔。
兒子的這份保險,從2008年起,已經繳納了4年。而對于現在這個家,一年12000元的保費,負擔又過于沉重。她找到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想退保。
付立芳說,業務員告訴她,要退保也行,但是,按照保險公司的規定 ,如果想退保,他繳納的48000元錢,扣除手續費,只能拿回43600元錢,損失4400元錢
付立芳曾經想過跟親戚朋友們借點錢繼續交保費,但是丈夫以前因為做大理石生意,需要貸款進貨,曾在銀行貸了5萬元錢。并且,當時他們還欠著親戚5萬元,她實在張不開口去借錢了。已經買的保險,如果不繼續繳納保費,已支付的48000元保費就要折損;繼續交,手頭半點余錢也沒有。當時買的這份保險,現在變成了燙手山藥。
車阿姨也為自己不久前“被買”的一份商業養老保險,感到哭笑不得。2010年10月的一天,車阿姨去某商業銀行辦理戶頭上5萬元存款到期的續存手續。在銀行里,工作人員向她推薦了一種儲蓄方法,說能夠保證3.5%的年利率。
車阿姨回家戴上眼鏡一瞧,“存款單”上印的是“國壽鴻盈兩全險”,明明是存了一筆錢,怎么變成保險了呢?車阿姨打電話去問,銀行業務員答復說,從性質上看,這確實是一份特殊的養老壽險。
車阿姨說,她感覺自己受騙了。
5萬元存款,稀里糊涂地變成了定期六年的養老保險。保險推銷人員承諾“3點多”的利率,但是仔細研究這份保單,記者發現,在這六年內,車阿姨若想中途取款,保險公司會按每一年末的所謂“現金價值”進行返還。第一年度末的現金價值是每千元對應914元,50000元的本金,若此時車阿姨要取走本金,能返還的將只有914*50=45700元。不但一分錢利息沒有,車阿姨還憑空損失4300元。而要本金不受損,需到第四年末千元對應現金價值達到1004元時才能實現。
保險律師李斌,研究保險行業已有10多個年頭。他告訴我們,車阿姨碰見的情況,屬于保險公司“銀郵產品”,是一種帶有強制儲蓄性質的特殊養老保險。通過銀行或郵政儲蓄的渠道銷售。這種產品的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說保障非常低,保障分兩塊,一個是意外方面的,另一個是疾病方面的,它對于疾病的保障,基本上沒有,那么它僅僅有就是說意外保障,而且意外保障往往局限在交通事故這種保障,除了極低的保障功能,此類保險的成本比正常養老保險產品也要高出許多。
李斌介紹,此類養老壽險,目標群體主要就是老年人,老人在辨別產品方面較為模糊。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告訴記者,車阿姨購買的銀郵養老產品,確實是一種源自國外的壽險品種,但不同的是,在國外,商業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較強,這樣的產品是在基本保障都到位后才被推廣的輔助壽險品種。
郝演蘇說,在最高峰,2010年的時候,全國的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當中,接近70%,是來自于銀行,和郵政渠道,這是很可怕的。保險公司業務員會把收益放大,但是很多民眾在購買任何金融產品的時候,動機就是獲得更大的利益,這種心態在市場上影響相當大。在這種情況下,相當一部分保險公司或者保險機構也投其所好,作為一個公司的業務員、或其他渠道,他也是獲取利益,獲取保費就可以進行資本運作。所以說市場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消費者和不成熟的經營主體。
根據5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的年報統計,2011年,非上市壽險整體虧損41億元,退保金額288億元,退保率高達9.8%。專家介紹,由于資本市場發展尚不成熟,目前中國的年金類養老產品,不要說跑贏通脹,基本還掙扎在如何盈利的邊緣。
行業發展方向性走偏,讓中國壽險業的業績在走過了30年后的今天,依舊在消費者的質疑聲中起起伏伏。
王緒謹說,我們的社會保險覆蓋面過窄,保障程度過高,導致了有些有錢人有了很高的保障,沒錢的人就沒保障,同時買商業保險口袋里沒錢。富人不僅有社會保障這一部分,而且還有年金這一部分,所以他保障很高了,他把購買保險當成一種投資的方式,無可厚非。而且這與投資被打壓、股市被套、銀行負利率、整個資本市場的不發達,老百姓投資的渠道受限也有很大的關系。
一邊是消費者不滿,一邊是壽險公司喊風險高,贏利難,這樣的矛盾如何化解?專家建議,明確稅收優惠政策,包括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和個人稅收優惠政策的結合,對推動養老保險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本文鏈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責編:孫美玲)